无锡站   苏州站  
网站地图 |  加入收藏 |   设为首页

会员登录

登录名
密码

园区排行榜

投融资讯

网站首页 > 园区专栏 > 投融资讯
【案例】波特兰如何激活一座城的科技创新潜力?
发布时间:2016-06-25 来源: 点击率:1207

提要:


波特兰转型的案例告诉我们:一个大企业的到来,不意味着城市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增长。“城市”本身的重要性,在互联网时代得以显著提升。具有高度包容力的城市最可能凝聚创新阶层。


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,“社区”也许才是创新最适合的孵化器。就这一点,中国的四大核心城市——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(应该也包括正在呼唤“科创业”和“再工业化”的香港)应该尤其领会其精髓,并指导自己的城市产业发展实践。所幸,园区中国走访之处,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已经看到了不少与波特兰异曲同工的案例。


文 | 饶富杰


作为美国的传统工业城市,波特兰曾长期游离在互联网经济之外。2008年的金融危机,深深刺痛了城市决策者的神经,迫使其采用全新的产业发展战略。目前,波特兰的努力已获得显著回报。本文回顾波特兰的产业发展历程,提炼波特兰最近5年的产业发展战略,以下,让我们看看该城市在产业层面实现互联网科技创新的奥秘。


产业集群:基础与困境


历史上,“产业集群”曾是波特兰的拿手好戏。


以运动用品产业为例,波特兰从1980年代起,形成了闻名世界的产业集群。集群领头羊包括:耐克全球总部、哥伦比亚全球总部,以及阿迪达斯的北美区总部。在这些领头羊的带领下,波特兰集聚了大量运动用品生产商,其中包括中国的运动用品龙头企业:李宁。



波特兰的运动用品产业集群


同样,自二战结束至1980年代,以泰克集团(Tektronix,全球领先的测试、测量、监测解决方案提供商)与英特尔集团为核心,波特兰形成了计算机与电子硬件制造产业集群,被誉为“硅林”(Silicon Forest)。波特兰州立大学城市与公共事务学院还绘制了“硅林宇宙全息图”(Silicon Forest Universe),以表达“硅林”以核心企业支撑的庞大产业生态体系。



硅林宇宙全息图


然而,互联网时代大幕揭开,波特兰却成为美国西海岸的失意者。同期,北边的西雅图见证了亚马逊的崛起;南边的硅谷则亲历了苹果帝国的辉煌。从2013年“硅林”本地企业营收前25强构成情况可知,前14强企业的创立时间在互联网时代以前(1990年以前);前10强企业中,有4家企业出现负增长。




“硅林”本地企业营收前25强(2013年)


北美近20年来最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,几乎都依靠核心大学推动。硅谷拥有伯克利,而西雅图拥有华盛顿大学等一流科研机构。而波特兰地区缺乏优质综合型大学,虽俄勒冈生命科技大学与波特兰州立大学(城市规划系)在北美有突出影响,但过于狭窄的专业面使波特兰很难采用硅谷等地的“大学科研驱动产业升级”模式。


长久以来,波特兰的经济严重依赖出口(其中40%为英特尔生产的芯片)。当世界经济动荡、国际订单锐减之时,波特兰的经济一落千丈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,2009年,波特兰失业率激增至11.3%。这深刻刺激了波特兰产业发展决策者的神经。同年,市政府推出《波特兰经济发展战略:2009-2015》,希望在城市经济复苏过程中对接互联网科技创新,实现产业升级转型。 


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


与北美一般城市不同,波特兰设有“半政府性质”的机构——波特兰发展委员会(Portland Development Commission,PDC,创立于1958年,以下简称发展委员会),以统筹规划并落实经济发展战略。发展委员会的决策机构,由5名委员组成。5名委员必须为波特兰本地居民,由市长提名,经市议会批准后正式任命。实践过程中,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多为有较高声望的当地人士。这使其运作十分独立,一般不受市长更迭冲击。发展委员会90%以上的资金源于不动产税的资产证券化(Tax Increment Financing,将未来预期的不动产税增值现实化)。


2009年,发展委员会发布《波特兰经济发展战略:2009-2015》。由此,“打造全世界最具可持续能力的城市”成为波特兰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。围绕这一核心目标,提出了提升经济竞争力、驱动都市创新力,以及增强社区繁荣度等三个具体战略。



《波特兰经济发展战略:2009-2015》


1)提升经济竞争力:波特兰确立了四大产业集群,包括成熟的运动用品产业与高端制造产业,也包含培育中的清洁可持续能源产业与软件产业。


产业集群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,如资源、技术、资金的集中与高效配置。同时,波特兰还明确认识到,清洁可持续能源产业与软件产业将展示不同的集群形态。培育中的这两大产业,将主要集聚于内城。预期80%的相关企业将拥有20人以下的雇员。


2)驱动都市创新力:波特兰将继续保持对都市创新实践的高包容度;发展公共交通,完善轻轨、有轨电车与自行车通勤网络;系统提升内城的建筑密度(尤其是CBD),并促进混合土地利用;使内城成为艺术、文化与商业的中心。波特兰特别强调“为下一代提供绿色建筑环境”,并利用财政与立法手段,推动绿色建筑设计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营造。


例如,波特兰在内城划定生态示范区(Eco-District),集中实践LEED-ND绿色建筑标准。生态示范区巧妙地与波特兰州立大学的改建区重叠。一方面,大学师生十分认同绿色建筑,形成社区支持。另一方面,大学改建能申请一定联邦资金援助,波特兰市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得以减轻。


3)增强社区繁荣度:社区繁荣度的衡量标准,是社区商业的发育程度。政府将向社区商业自治组织提供统一的技术与资金等资源支持。社区商业内涵将集合娱乐、餐饮、零售等多样要素。社区商业的发展将与“20分钟社区”(居民距离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不超过20分钟的公共交通/骑行/步行通勤时间)的城市规划理念相契合。


波特兰希望通过本地社区商业的集聚,形成影响全美乃至世界的具有独特地理标识的产业品牌。波特兰将重点培育啤酒、咖啡、巧克力等产品(对应到社区商业,这些产品的载体分别是酒吧、咖啡店、甜品店等)。


基于这三个具体战略的有机组合,波特兰出台系列政策,力求实现就业增长、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普及,以及社区繁荣。


以下着重介绍波特兰创业大赛(Startup PDX Challenge)与社区繁荣促进计划(Neighborhood Prosperity Initiative)。


波特兰创业大赛创立于2013年,致力于为波特兰本地“小微创业公司”提供资源支持。2014年有134家创业公司参赛。最终6家公司胜出。它们将获得总价值5万美元的资源礼包:1.5万美元现金、在波特兰内城的免费办公室(1年;办公场所由旧厂房改造)、为期1年的免费专业咨询服务、媒体报道等。5家公司获得参与奖。奖品为价值4000美元的资源礼包,包括6个月的房租减免、1500美元的现金、为期1年的免费咨询服务等。


社区繁荣促进计划创立于2011年,旨在联合社区中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,推动社区商业发展,带动本地就业。包括基于社区的组织(Community-Based Organization,CBO)、私人部门、其他公共组织等利益相关者,与发展委员会一起,协力制定本社区的商业发展计划。发展委员会提供针对门店外立面乃至内部的装修基金。社区自治组织(基于社区的NGO、私人部门)需要到市场中寻找专业规划师提出具体城市设计方案,申请资金使用。发展委员会还会与其他公共组织一起,为各个社区提供免费咨询服务。


波特兰社区繁荣促进计划


伴随着《波特兰经济发展战略:2009-2015》实施,波特兰迎来迟到的“互联网经济春天”。2012年第一季度,波特兰地区获得的创业种子基金总量约为1.25亿美元,超过西雅图地区(1亿美元)——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,要追溯至1993年。2013年,波特兰有8家互联网企业准备IPO——波特兰上一次有企业上市已是10年前。这一年,“硅林”本地企业营收前25强榜单中出现了一位新面孔:一家名为“Act-On”的软件公司(线上营销软件)。该公司虽仅位列第25位,但实现了最快的收益增长(年度营收1900万美元,增幅为110.9%)。2014年4月,该公司获得4200万美元风投。


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,带来市区物业市场持续繁荣。据仲量联行市场报告,波特兰CBD2014年的物业空置率降至2000年以来最低点(7%)。该报告指出,许多高新技术企业(尤其是互联网创业企业)涌入波特兰,使物业租赁持续火爆。绝大部分物业供给来自市区存量建筑,比如,通过改造废弃的室内体育馆、学校等闲置空间,写字楼空间得以增加。


产业升级的成功奥秘:创新阶层理论


如何解释波特兰产业升级转型的成功之道?或可通过创新阶层理论来看。


创新阶层(Creative Class)理论,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理查德·弗罗里达(Richard Florida)提出。创新阶层被定义为从事创新工作的社群,理论上可存在于任何行业中。


创新阶层包含三个类别:核心创新者(Creative Core);专业创新者(Creative Professionals);游侠式创新者(Bohemians)。核心创新者完全投入到创新过程中,如苹果之父乔布斯。专业创新者主要运用相对成熟的知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,如职业律师。游侠式创新者未经某方面知识的正式教育,但在该领域有独创性见解,如憨豆先生的扮演者罗温·艾金森,其大学专业为电子工程。


与传统认知相比,创新阶层理论有四大突破。


首先,后工业化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并非基于具体的创新产业(如IT产业),而是根植于“不定型”的创新阶层。


其次,创新阶层并不一定要通过正式教育。许多艺术家与诗人往往凭借独立思考与社会化学习成就伟业。


再次,城市更适合创新阶层。得益于较高的人口密度,众多创新个体获得充分的社交机会。其思想碰撞不仅能提升自身知识,还能带动他人知识增长。在城市中,创新阶层最容易被街头文化(包含现磨咖啡、街头艺人、时尚画廊、独立餐厅等多样元素)感召,并相互吸引。


最后,具体的“地方” 取代“公司”成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。吸引创新阶层的要素是“人本环境”,即高度包容新思想与新社群的都市氛围,而非传统层面的“商业环境”,即城市的税负与基础设施等。弗罗里达教授发现,城市对同性恋的包容程度与其创新力高度正相关。苹果公司现任CEO蒂姆·库克在不久前正式宣布出柜,有力支持了该发现。


波特兰的制度设定与战略规划,近乎完美地契合了“创新阶层”的成长需求。


波特兰发展委员会的存在,使城市能更好地实现公司化、专门化的治理,让城市的经济发展决策不受政治变动影响。同时,发展委员会集合本地政商精英,能更好地打造城市发展平台。在“地方”的重要性胜过“公司”的互联网时代,波特兰占得先机。


2009年以来,波特兰的经济发展战略着重强调了城市发展环境的培育。三大战略构想环环相扣。“提升经济竞争力”强调新兴产业向内城集聚;“驱动都市创新力”强调营造都市对新技术、新理念的包容;“增强社区繁荣度”强调社区自治组织的运作,形成创新的基本孵化单元。


具体而言,波特兰认可互联网时代个体才能的重要性(创新的个体才是经济增长动力),在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:清洁能源与软件产业中,将有80%的公司不足20名雇员。同时,相关产业的集群将发生在内城,即认准低廉的土地等要素价格无法形成竞争力。


创新个体追求的是街头文化。因此,波特兰将创新活动锁定在都市区。“波特兰创新大赛”特意为优胜者提供所追求的理想办公场所,引导街头文化元素“活化”内城旧厂房。这些旧厂房所在的街道,拥有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立面与临街商业,如咖啡店、古玩店等,并邻近滨江公园。政府在历史街区的努力,有效引导了开发商(让他们意识到创新阶层的市场空间),使内城的新建社区充分吸收街头文化元素。2015年,波特兰内城东区将出现一个拥有1105个自行车停车位(创北美纪录)的现代居住区,以吸引热爱自行车通勤的创新个体。



“波特兰创新大赛”提供的办公环境



项目建成效果图(GBD建筑事务所)


建筑平面规划图(GBD建筑事务所)(蓝色区域为自行车固定停放点;绿色区域为自行车临时停放点)


不同的创新人群既充实了街头文化,也相互吸引。伴随着波特兰互联网创新企业的爆炸式增长,“游侠式创新者”大量涌现。


弗雷德·阿密森(Fred Armisen)与凯瑞·布朗斯特恩(Carrie Brownstein)两位独立艺术家,2011年起,导演制作了以波特兰都市街头文化为蓝本的情景剧“波特兰迪亚”(Portlandia,目前已播出至第四季)。剧中展示了在波特兰发生的各类“无厘头”故事,主张女权主义、同性恋自由、反对沃尔玛等源于市井生活的意识形态。



“波特兰迪亚”剧照


2014年7月,纽约传奇鸡尾酒酒吧PDT的主力调酒师吉姆·米汗(Jim Meehan,被誉为美国第一调酒师)宣布离开纽约,举家迁居至波特兰,在流行文化领域掀起巨大波澜。很难想象,波特兰竟能从纽约这座“国际时尚之都”身上分一杯羹。业界评价,吉姆·米汗的到来,使波特兰在美国酒吧行业迈入第一梯队,还将带动餐饮等相关商业的发展。



美国传奇调酒师吉姆.米汗


上述“游侠式创新者”的活跃,表面与科技创新毫不相干,但其所贡献的街头文化与城市包容度,源源不断地强化波特兰对“核心创新者”的吸引力,最终转化为都市科技创新的动力。


最后,波特兰重视培育社区商业的繁荣度。因为,社区是创新阶层最佳的“孵化器”。本地商业的繁荣有利于形成全美乃至国际影响力,形成具有波特兰地理标识的城市与产业品牌。社区商业的繁荣,也有助于培育街头文化,为创新阶层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。社区商业还能为创新阶层提供必要的“社会保障”。在互联网时代,创新个体偏爱独立创业,不屑于正规公司制度束缚。某种程度上,他们与商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绝缘。在创业初期,他们大多在家办公,而维持生计最轻松也最能被接受的方式是去社区商业寻找机会——如成为咖啡店职员等。


总结


目前,我国大部分城市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积极强调创新。为了实现创新,许多决策者寄望于打造工业园区以及赋予优惠政策。这样的战略构想对资本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也许有效,但却不足以充分培育创新能力。


波特兰自2009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已跳出“产业集群”的传统概念,把城市本身当作产业发展平台,打造城市品牌,成功对接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需求。这极好地呼应了创新阶层理论,也为诸多城市的创新战略提供了有益参考。


一个大企业的到来,不意味着城市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增长。“城市”本身的重要性,在互联网时代得以显著提升。具有高度包容力的城市最可能凝聚创新阶层。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,“社区”也许才是创新最适合的孵化器。


(作者:饶富杰  来源:市政厅)

友情链接

首 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委托服务 | 合作加盟 | 版权说明 | 网站地图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6-2024 无锡市新望房地产咨询服务有限(www.wuxicf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.
如有意见和建议请mailto:wuxicfcom@163.com
苏B2-20110016 工信部备案号:苏ICP备18030402号 技术运营:古德商务 客服QQ: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
免责声明:本网所展示的信息来自互联网或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。本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网络警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