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锡站   苏州站  
网站地图 |  加入收藏 |   设为首页

会员登录

登录名
密码

热门新闻

评论访谈

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评论访谈
权威解读:这篇文章解释了中国经济几乎所有的问题
发布时间:2016-02-17 来源: 点击率:7584

从两方面看,成本推动,它是要素变化之后,投入产出结构不适应,形成了成本推动的压力,消耗不掉。从需求拉上来看,它是国际收支结构失衡,导致央行不断印钞票,形成了需求拉上的一种威胁。真正要缓解目前潜在的通胀压力,实际上是要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的问题。

另一重风险:经济下行,根源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

经济下行看起来是动力不足,我们现在寻求新动力,一个投资,一个消费。

从投资来看,为什么我们现在投资、需求疲软?其实不是说银行没有钱,也不是流通当中货币供应量不够,而是结构性的。实体经济,特别是制造业,现在缺少有效的投资机会,尤其是国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,现在融资问题不大,它的直接融资,在境内境外都有上市渠道,它的间接融资,国有银行对国有大企业和特大型企业总体上是信任的,也是支持的,甚至是追捧的。问题出在哪呢?这些国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创新力不够,自主研发能力不强,所以产业结构升不了级,它在现在这种结构不变、技术不变、产品不变的基础上,如果敢扩大投资的话,就是低水平的重复。而低水平重复的结果,就是加剧产能过剩。在中国目前普遍去产能的时代,加剧产能过剩的投资不可能维持。

消费需求疲软,看起来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在下降,但深层次的问题,同样是结构问题,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。

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三个层面出了问题,包括宏观层面、中观层面、微观层面。

宏观层面

宏观层面是什么呢?国民收入生产出来之后,初次分配,在生产者当中进行分配,生产者包括:政府、企业、劳动者。政府是税收,企业是资本盈余,劳动者是工资。

中国长期以来这三个部分,分钱的时候,政府税收增长最快,平均18%以上,劳动者工资增长最慢。这三个人拿到钱,劳动者的工资拿去消费,但是它的增速慢,而且比重在下降,这样,消费肯定就上不去。这是宏观。

中观层面

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,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别非常大。发达和贫困,差距非常大,如果发展均衡,贫困地区都上来的话,中国消费规模能够大幅度的提高。中国收入水平为什么会有地区差,会有这种繁荣和落后的差距呢?

往深了看,主要原因是城乡差距。我们做过分析,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是城乡,城市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.3倍。哪个地方的城市化程度高,它的整体收入水平就高;哪个地方的农民多,城市化水平低,哪个地方总体上居民平均水平就低。

地区之间繁荣和落后这个差距首要原因,从发展角度来说,它是城乡差距导致的。

城乡为什么这么大差距?再往下看,来自于产业差距。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,我们GDP去年63.7万亿元,这其中,农业占了9%多一点点,可是我们2014年的劳动力就业结构,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在32%左右,意味着32%的劳动力分享了9%的GDP,剩下的60%多非农劳动力分享了90%以上的GDP。这就使得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差距拉开了。

微观层面

劳动者之间,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扩大。国家统计局从2002年开始公布基尼系数,到2014年,总共有12年的时间,这12年,中国的基尼系数都在0.4以上。大部分年份甚至在0.45以上,也就是说,20%最富的人分享了40%甚至45%以上的国民收入,剩下80%的人分享了不到60%的国民收入。

出现这种情况,收入分配差距的红灯线就开启了,需要加以注意了。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49.1%,也就是20%的人分享了49.1%的国民收入。

这几年我们有所注意,有所调整,效果有,但是不大。到2014年,这个数据为46.7%,还是在警戒线之上。

这还是官方数据,民间发生的真实情况,恐怕还要更严重。这样的收入差距一旦扩大,它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于下降,消费不足,产能过剩。收入分配差距,不仅影响公平,同时影响效率,影响增长动力。

所以,寻求经济增长的动力,很重要的一条,就是要调整、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,包括宏观、中观、微观这三个层面。

这些调整都是很艰难的,不是短期政策能够奏效的。中国经济下行,来自于内需不足,内需一个投资,一个消费,投资上不去,是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;消费上不去,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,同样是结构问题。

这就是我讲的第二部分,中国经济增长现在出现了双重风险并存的新失衡,深究一下,这个新失衡的原因是结构性失衡。一系列的结构矛盾,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经济下行,都是一系列的结构矛盾所导致的,因此中国现在要使得中国经济均衡协调发展,政策的着力点、核心应该聚焦在调整结构,所以现在结构调整问题就成了“十三五”期间核心要处理的基本问题。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二个问题,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现在发生了什么问题,以及它的原因。

总理说,“我们的武器库里面有弹药”

最后一个问题,针对上述问题,中国的政策调整,以及它的效率和变化趋势。

“稳中求进”,宏观政策体现“松紧搭配”的格局

针对这些问题,宏观政策方面,现在回到了危机之前的“松紧搭配”的格局,也就是“积极的财政政策,稳健的货币政策”。

“积极的财政政策”,说明财政政策还是扩张的,它的首要目标还是保增长,目的就是稳定社会的就业。

“稳健的货币政策”,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言,稳健的货币政策,总体方向是从紧的,它的首要目标是遏制通货膨胀。

现在宏观政策两大政策与手段,方向不同,一个是“积极”的,一个是“稳健”的。目标不同,一个是首先保增长,一个是首先遏制通胀。为什么不能把两个政策统一到一个方向上来,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呢?就是前面讨论过的,新常态下的新失衡,双重风险并存,它要求宏观政策在方向上刚好是相反的。

要遏制经济下行,总体上来说,就要扩张,但是一扩张,就可能激发通胀。

要遏制通货膨胀,总体上来说,就要紧缩,但是一紧缩,就会加剧经济衰退。

当这两个风险同时发生的时候,它要求的政策是相反的。这就很麻烦。

我们现在既不敢双紧,也不敢双松。若是财政、货币政策统一在一个方向“双紧”,有利于遏制通货膨胀,但是会激化经济下行的矛盾。若是“双松”,财政和货币同时扩张,它有利于遏制经济下行,但是会加剧通胀。

于是就搞了一个松紧搭配的组合,带来的问题可能是政策效果之间相互抵消,相互矛盾,从而降低政策的有效性。

但是,在双重风险并存的失衡状态下,现在宁愿损失一部分政策的有效性,也要首先确保政策风险的可控性。

如果我们采取“双松”或者“双紧”的政策,就意味着在双重风险并存的情况下,我们为了治理一重风险,而置另一重风险不顾,宁愿加剧一重风险,来确保一重风险的治理,这个风险太大,我们不敢冒这个险。

所以我们既不采取双松,也不采取双紧,采取了松紧搭配的政策组合。这样的组合,可能使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伤害,但是它能保证宏观调控的风险加以有效的控制,体现“稳中求进”的基本指导思想。

为什么要确保6.5%的经济增长速度?

松紧搭配的格局不能改变的话,现在能变化的是什么呢?就是松紧的力度。既可以朝“松”的方向倾斜,也可以朝“紧”的方向倾斜。松紧力度的调整,它的根据与核心指标是经济增长速度。围绕经济增长速度来控制财政、货币政策,

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怎么调?根据是什么?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段话,共两句,第一句,“要考虑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”,第二句,“还要联系国民经济中长期增长目标的要求”,依据这两个来确定,经济增长速度合理的区间。

第一句话,“增长速度的确认,要考虑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”。“需要”是什么?就是下限,最低速度。国民经济至少需要增长多少,下限因素很多,核心因素是就业目标。经济增长速度和失业率之间有一个稳定关联,如果其他条件不变,经济增长速度越低,失业率相对越高。所以,在确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最低增长速度的时候,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,就是要考虑这个国家就业目标的基本要求。

美国的失业率的红灯线锁定在6%,欧盟马约锁定在7%,也就是说,到了这个水平以下,政府就要干预,就要去刺激经济,扩大就业岗位。

中国能承受的失业率到底有多大?这个很难说,因为中国二元结构比较复杂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定的是4.5%的城镇登记失业率,这个数字(4.5%)看起来很低,但是稍加分析,那就绝对不低了。

有两个因素。

美国、欧盟的失业率,无论是6%也好,7%也罢,涵盖的面非常广,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很低。美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约2.3%,欧盟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平均在5%左右,因此,非农产业的失业率涵盖面已经非常广,涵盖了98%和95%以上的劳动者,农业那块很少。我们国家是二元经济结构,农村还有32%的劳动力在农产业就业,每年还以几百万的速度向城市转移,冲击城镇的就业市场。

另外一点,政府要求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.5%的话,地方政府会出现一些行为的变异,若是有人失业了,地方政府不让你登记,因为一旦登记,政策指标就完不成。1997年开始,搞了一个家庭入户调查。调查的结果是,真实情况比一般公布出来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要高2个点左右,如果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.5%,实际上的失业率在6.5%的水平。

要保证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.5%以下,根据中国目前的技术和经济结构水平,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6.5%,这就是经济增长的所谓下限。

“增长速度的确认,要考虑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”。“可能”是什么,就是国民经济能承受的速度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通货膨胀率。其他条件不变,经济增长速度越高,一般通货膨胀率越高。所以,在确定经济增长速度上限的时候,一般要考虑在一定时期,社会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。

1 2 3 4 5

友情链接

首 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委托服务 | 合作加盟 | 版权说明 | 网站地图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6-2024 无锡市新望房地产咨询服务有限(www.wuxicf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.
如有意见和建议请mailto:wuxicfcom@163.com
苏B2-20110016 工信部备案号:苏ICP备18030402号 技术运营:古德商务 客服QQ: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
免责声明:本网所展示的信息来自互联网或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。本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网络警察